info

活动花絮

活动花絮

活动花絮

非遗传承|“唤醒千年之美”公益旅行起航

发布时间:2018-08-01来源:未知点击次数:打印作者:网站管理员字号:

“唤醒千年之美”大学生非遗传承奖学金资助项目由友成基金会和唯品会公益共同发起,鼓励大学生以其具有创新能力的努力,在不丧失非遗特性的前提下给非遗文化注入新元素和新生命,引导全社会对非遗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激发非遗地区人口和手工艺人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非遗扶贫新经济发展,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工作。

自4月27日项目发布以来,历经2个多月的时间,252组学生团队1260名大学生,经过作品方案初选252进50复选50进22的激烈角逐,从而获得了参加公益旅行的机会。获得公益旅行机会的学生团队,将在2018年7月20日-8月31日期间,以优化参赛方案、传播非遗文化为目的前往本组所选非遗项目的地区进行综合实践。

为了更好地开展公益旅行活动,组委会于7.16-7.17在武汉举行了为期两天的行前线下培训,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张静进行了活动开场致辞、唤醒千年之美组委会执行主任郑瑶进行了项目介绍,同时还邀请到了前宝洁公司高级客户经理陈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卢飞、楚天都市报高级记者李辉以及二更视频导演组组长胡经环老师为同学们带来品牌营销、田野调查、摄影及影视制作课程,期间各组学生团队也在这次培训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非遗传承问题背后,本质是传播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社会中“水土不服”,无法发声、不会发声,导致越来越难获得年轻人的关注。重新为非遗开拓传播渠道、建立品牌意识,不妨参考商业营销思路,借助技术与平台力量,用推广产品的方法论推广非遗文化,也许能让非遗重新焕发生命力。

▲前宝洁公司高级客户经理陈励

非遗传播之痛,痛在何处?从营销的视角来看,非遗文化的传播存在诸多痛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硕士、美国凯洛格商学院MBA陈励老师认为,“喜欢非遗文化的目标受众在哪?”、“目标受众如何找到非遗传人”、“如何让用户认可非遗的价值”、“如何让大众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是非遗传承的几大痛点。而通过“大数据锁定非遗关注者群体”、“定制渠道精准触达目标群体”、“用新技术给老文化换装”等手段,通过技术与营销手段赋能非遗,可以帮助其在互联网时代重新讲好故事,让更多的老手艺人受益。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卢飞

田野调查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田野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事情的现实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查追溯历史, 这对于非遗的研究与传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卢飞老师细致入微地介绍了田野调查的实践方法。在这次课程中,学员们不仅收获了关于田野调查的理论知识,还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体验。

▲ 左:楚天都市报高级记者李辉; 右:二更视频导演组组长胡经环。

传播,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项目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传承人的故事和生活。这些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新年》《了不起的匠人》等一系列反映传统手工艺和古老民俗的纪录片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影像的记录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方式骤然鲜活,同时也为参与本次项目的团队提供了新的思路。

楚天都市报高级记者李辉以《影像工作者要用镜头把读者带到现场》重点介绍了新闻摄影的技巧和方法,而二更视频导演组组长胡经环老师以《纪录:让人成为人——纪录片的创作与影像语言》主题,从“为什么要拍纪录片”、“选题构思”、“编剧思维”、“视听语言”等角度,通过理论和实践告诉在座的大学生朋友,应该如何去讲好一个故事,讲一个好故事。

▲“唤醒千年之美”项目线下培训合影留念

行前线下培训的结束也预示着公益旅序幕已缓缓拉开......接下来的8月,入选团队的队员们将带着各自的创意与热情去到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等非遗所在地,在走近非遗、感悟非遗的过程中完善和优化作品方案;同时,也将在亲近乡土、体验人文的同时完成一次有益于非遗传承创新的田野调查实践。非遗传承与创新之路依旧漫长,但这些青年人的实践也许是引发公众关注和了解非遗的第一步。唤醒千年之美,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值得期待。

▲学生公益旅行项目地分布*颜色越重则代表前往该地区的学生团队越多

收 藏    关 闭